
看了《》,电影比我想象的要好权威网络配资专家门户,舒张有度,比较节制。当然有些画面不太适合小朋友观看,如果实行分级制会更好。
电影的英文片名叫“Dead to rights\",一时没看懂是什么意思,后来上网查了才知道那是一个法律术语,意思是“铁证如山”。
嗯,非常切题。
电影本身我就不讲了,我直接进入几个敏感话题。
1、不让历史重演。
当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,从实力上讲,几乎是降维打击。当时的日本是一个西式的工业国,整个国家就是一部大型的战争机器。但日本人骨子里也知道,中国太大,侵华是一个疯狂的开始,注定要收获失败的结局。他们在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疯狂杀戮,就是为了给中国人制造巨大心理阴影......也是为自己壮胆。
毫无疑问,每一个看了这部电影的中国人都会从心里认同一点:国人当自强,绝不能让这段历史重演。
事实上,战后日本在军力上被“去势”,改开特别是入世后我们实力大增,小日子极右翼的春秋大梦再也续不动了。
2、无需反向重演历史。
不让历史重演,也不意味着要反向重演历史。也就是说,即使将来再次爆发中日战争,我们攻入东京,我们不会在东京上演针对平民的“东京大屠杀”。
我们是人,不学畜生那一套。
牢记历史,不是延续仇恨,而是缔造和平。
为了和平,我们需要具备足够的战略威慑力......93阅兵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3、如果历史在别人身上重演呢?
《南京照相馆》这部电影支撑观众看下去的动力,是观众心里都认可一个判断:如果那些血腥、残暴的照片让国际社会看到,一定会让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感受到巨大的压力......他们自己也知道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。
真实的历史是,其一,罗瑾、吴旋保存的16张日军罪证照片,1946年作为第一号证据提交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,成为审判日军战犯的关键证据;其二,西方记者斯提尔等发布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和照片,美国传教士约翰·马吉拍摄的105分钟胶片,在国际社会引发巨大反响,让全世界善良的人们一致谴责日本法西斯的暴行。
作一个合理的猜测,正是那些照片、胶片和报道让日本军国主义者有所顾忌,否则,我们这片土地上会有更多的大屠杀。
在那个资讯不发达的年代,照片就是铁一样的真相......dead to rights。
今年八月,上海连续高温,我坐在舒适的放映厅里喝着冷饮吃着爆米花观看电影......这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生活的日常,因为,我们已经不是任何人可以欺负、凌辱的大国了。
说得更直白一点,我们已经成了“国际社会”。
但很多人有意无意忽略的一点是,在我们的国土之外的某个地方,此时此刻正在“历史重演”:过去三年那里也有数万平民伤亡......甚至也有大屠杀。
想起国际社会曾经给我们的人道主义帮助,作为“国际社会”的新成员,我们难道不应该对他们有一些恻隐之心吗?
至少不应该为侵略和屠杀欢呼。
为侵略和屠杀欢呼,其实就是在背叛自己的历史、良知和人性......《南京照相馆》都唤不醒的人,让他们穿越回历史,他们的第一选择不是手撕鬼子,而,是,当,汉,奸。
有一个算一个,没有例外......我说的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钱龙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